观点 | 文旅融合背景下 旅游与戏剧的联姻
2023-01-05 18:45:58

正如这个夏天分外热辣的骄阳,文旅融合这个话题在今年也是越来越火热。东方盐湖城作为一个以文化体验为主打的旅游目的地,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思考。而与更多权威人士进行交流分享,也是东方盐湖始终坚持和践行的一个方面。
2019年7月31日,在每月一期的东方盐湖城文化大讲堂上,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实验剧团常务副团长孙亮教授,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了题为《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与戏剧的联姻》的主旨分享,道出了旅游与戏剧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方法。
“故事性”是文旅创新的关键点
如今几乎所有的景区都在谈创新、突围,谈从“门票经济”到“体验经济”的转变。这其实是从侧面反映了传统的景区运营模式已经遇到了困境,不再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,急需改变。但如何具体着手却是一个难题。这里就需要从文化和旅游本身的特点出发来进行思考。
旅游景区是个开放性、多样性兼具的场域,如果要在这里充分融合文化的元素,光是展示说教自然是不合适的。文化最好的表达方式是“故事”,所以“故事性”就成为文旅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所在。
从这个视角出发,戏剧的内容元素是很适合这样的故事性塑造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国内各大景区都在戏剧方面进行着探索和实践,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或演艺为人熟知。如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型实景水上演出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,桂林蜚声海内的山水实景演出《印象·刘三姐》,河南登封的山地实景演出《禅宗少林·音乐大典》等,都是以戏剧演艺为突破口,将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成功案例。

旅游与戏剧相融合的四种模式
孙教授在分享中提到,目前将旅游和戏剧有机融合主要有四种模式。
第一种模式是旅游演艺
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模式,国内外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。除上文提到的实景演出外,还有糅合了更多高科技元素和前沿戏剧理念的项目。比如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、《清明上河图3.0》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等。
此外还有时下日渐兴起的沉浸式戏剧项目,让游客作为一个现场参与者深度进入到戏剧表演的情境中,获得更为全面的体验。如武汉的《知音号》演艺,就将一系列故事搬到了船上,演艺过程连接了过去与今天,观众从登上码头的那一刻起,就走进了一段过往的时光,又开始了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。与传统剧场演出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的体验不同,观众可以在船舱内部自由行动,体验船内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又在传统戏剧表演的基础上更进了一层,也更能贴合提升旅游体验的需要。

第二种模式是景区艺术节
这种形式就很巧妙地采用了“艺术”这个更有包容力的切入点,通过造节的方式整合文化内容资源,最终向游客提供美妙的观感体验。近年来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乌镇戏剧节,这是这种模式的翘楚。而随着影响力的提升,也会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内容和合作方,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。
第三种模式是研学、教育
这种模式看起来相对冷门,但不乏优秀的案例。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环形剧场。这座环形剧场的旧东家是莎士比亚本人,早在1599年开始就成为了伦敦最受欢迎的剧场之一,后经毁坏重建,现在已经成为泰晤士南岸一处颇受欢迎的景点。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莎翁的图片介绍和讲解,还可以观看演员彩排,朗读剧中的经典对白,甚至看到他们是如何用最古老的方式呈现舞台音效。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放在国内,也一定会是大受欢迎的。有文化底蕴和相应基础的景区也大可在这个方向上发力。
第四种模式是衍生品开发
旅游景区不仅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主题商品,更可利用自身的文化内容嫁接合适的商业模式,如餐厅、书店、酒店等。将文化的魅力渗透到旅游体验的方方面面,从而收获良好的反响和效果。
孙教授在分享了众多干货之后,不忘提醒道:“其实在旅游+戏剧的背后,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。”生搬硬套的东西既没有感染力,也很难树立良好的口碑。所以需要挖掘自身的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演绎,在此基础上保持项目的独特性,而这正是项目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。

